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广东省 广州市
个人简介:金基研,让信披更有价值。 更多
个人标签: 金融  

申请认证

我司已有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腾讯、凤凰、同花顺、东方财富等约30个平台账号,平均每天发送约2篇的优质原创在各平台,了解到贵平台符合我们的内容定位,特此申请贵平台账号

更多TA的关注(1)

金基研 

【东航物流:卡位独特稀缺航空物流核心资源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物流新模式】
《金基研》环洋/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航空物流作为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格局下的先导性产业,对服务内需市场消费升级、服务中国制造爬坡过坎、推动品牌出海等高质量“双循环”体系的打造具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东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物流”)一直专注于航空物流综合... 展开全文

赞(2) | 评论 02月20日 16:1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亨迪药业:营收净利高增盈利能力提升 “加码”研发持续丰富产品线】
《金基研》湖光/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全球及国内老龄化趋势加速,老龄化人口日益增长。全球老年人口的增加、慢性病发病率的提升等关键因素显著增加了原料药市场需求,全球原料药市场持续增长。自设立以来,湖北亨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迪药业”)一直从事化学原料药和药品制剂... 展开全文

赞(5) | 评论 02月20日 16:01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冠中生态:构建全要素全过程一体化产业链 打造特色“冠中生态学”理论体系】
《金基研》碧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当前,国内处于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攻坚战、实现“双碳目标”、迈向绿色经济的关键转型期。国内鼓励环保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和落地,成为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作为国内植被恢复技术的领航者,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全文

赞(5) | 评论 02月20日 15:55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嘉和美康:营收净利稳步提升 电子病历市场份额连续九年居首《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伴随着产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医疗信息化在利好政策+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推进,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嘉和美康(北...展开
嘉和美康:营收净利稳步提升 电子病历市场份额连续九年居首

《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伴随着产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医疗信息化在利好政策+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推进,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嘉和美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和美康”)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嘉和美康营收、净利润均逐年上涨,成长性优异。同时,嘉和美康的毛利率保持高位,盈利能力突出。在临床医疗信息化领域,嘉和美康拥有长期的领先优势,其重点产品电子病历市场份额连续九年居首;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智慧医疗类产品国内市占率跃升至首位。技术方面,近年来嘉和美康的研发投入及占比逐年上涨,29项核心技术构建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在四大技术方向均有不俗的优势,凸显其核心竞争力。

一、利好政策支持医疗信息化持续推进,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近年来,国内政府提出“互联网+“战略,鼓励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医疗信息化是传统软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提取、处理和加工,为医疗业务提供各种质量和效率支撑的信息系统。
伴随国家医改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及各级医疗机构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医疗相关政策包括了医疗信息化政策、医疗卫生政策,两者直接推动了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系统加速;其次,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与医保控费的深化改革需要医疗信息化先行;再次,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等级评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国家政策推动信息化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嘉和美康长期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软件产品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电子病历平台是其核心软件产品。在电子病历领域,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信息系统架构成为医疗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国家政策特别支持的行业发展方向。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电子病历5级及以上,需要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初核,初核其填报信息真实有效后,提交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复核。
对于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高级别评价,各省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也提出了相关要求,电子病历5级或成为未来全国公立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目标之一。
未来5级电子病历提升的情况下,有数据中心需求的医院数量必将大幅提升。具体体现为购买医院的层级下降,此前仅为大三甲医院购买,而未来三甲以下的医院也会购买。此外,部分医院原有数据中心存在服务跟不上或产品能力不够的问题,替换需求愈发迫切。
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带给医疗行业的提升前景巨大,线上就医和互联网医院成为行业建设热点。医疗机构自身着眼于提升诊疗质量、医患体验、管理效率以及发展创新业务的需要,将加大对于专科电子病历、数据中心、智慧医疗等新一代信息化工具的投入力度。
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据数据统计,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12.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5%,2021年达到628亿元,2022年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08亿元,同比增长12.8%,预计2023年全年达到829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
在国家关于以评促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关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利好政策支持下,嘉和美康营业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净利润稳步提升。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嘉和美康营业收入分别为5.32亿元、6.52亿元、7.17亿元、5.38亿元,2021-2022年及2023年1-9月分别同比增长22.58%、9.97%、18.1%。
同期,嘉和美康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26.54万元、4,963.69万元、6,802.44万元、1,803.21万元,2021-2022年及2023年1-9月分别同比增长133.42%、37.04%、1,121.77%。
与此同时,近年来嘉和美康的毛利率均超49%,保持高位且高于行业均值。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嘉和美康的毛利率分别为49.64%、51.21%、51.10%、49.77%。
综上,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国内医用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且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嘉和美康的营业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同时,嘉和美康的毛利率保持高位且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

二、直销+分销打造立体化客户覆盖网络,客户保有量突破一千六百余家
为应对市场竞争并充分推广新产品业务,嘉和美康建立了高效、专业的销售队伍,营销网络覆盖全国。
截至2023年6月30日,嘉和美康每个营销区域均配备专业的一线销售人员、实施人员和技术人员。
同时,嘉和美康还在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江西、江苏、吉林、陕西、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设置了分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此外,嘉和美康整合直销、分销渠道,合理利用多个同业、异业分销渠道的优势,提供最接近客户的销售模式,打造立体化的客户覆盖网络,不断创新产品营销及服务模式。
直接销售模式下,嘉和美康通过直接参加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院校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招标和采购活动取得业务订单;间接销售模式下,嘉和美康通过与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合作,承接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取得的最终用户订单的项目。
通过广泛的营销和客服网络设置,嘉和美康能够保持与客户的有效接触和互动,及时有效获取客户需求,并协同其内部各部门迅速反馈,提高研发和履约速度,提升客户体验。
经过多年发展,嘉和美康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医疗机构客户,形成了优良的口碑和市场影响力,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品象。截至2023年6月30日,嘉和美康客户保有量已突破1,600余家,并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嘉和美康在高等级医院中竞争优势突出,其保有客户中三甲医院500余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嘉和美康在“2022北京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入选创新型企业榜单。此外,嘉和美康还入选了“2021年度医疗健康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2021年度电子病历系统(EMR)最具竞争力企业”、“2021年度医院集成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榜单。
在互联互通、电子病历评级中,嘉和美康获批通过的高级别医院客户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嘉和美康所服务的医院中有31家医院获得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认证,50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甲及以上认证。
综上,嘉和美康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医疗机构客户。其中,嘉和美康三甲医院客户数量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同时,嘉和美康获批通过的高级别医院客户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电子病历市场份额连续九年居首,智慧医疗类产品市占率领先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嘉和美康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专业软件系列为基础,以医疗数据深度应用产品为核心,不断拓展医疗外延应用的三层产品体系。嘉和美康产品布局合理,覆盖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医学科研、医患互动、医养结合、医疗支付优化等产业链环节。
在临床医疗信息化领域,嘉和美康拥有长期的领先优势,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产品、互联网医疗产品。其中,重点产品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和智慧医疗产品协同应用,可以形成临床数据生产、数据集中、数据利用的闭环,全面支撑临床数据深度利用及智慧医疗。
在电子病例领域,嘉和美康凭借先发优势和运营经验,取得了持续领跑的地位。据IDC统计,2014-2022年,嘉和美康在国内电子病历市场连续9年份额排名第一。
目前,嘉和美康电子病历平台分为综合电子病历系统和专科电子病历系统。
近年来,嘉和美康持续对全院级综合电子病历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结合电子病历应用高级别评级要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在病历质控、诊疗过程辅助和临床科研一体化等方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程度,继续强化核心技术优势。同时,嘉和美康大力拓展专科电子病历系统,推出了多款新产品。
2020-2022年,嘉和美康电子病历平台软件销售收入从1.22亿元增长至2.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37%。2023年1-6月,嘉和美康电子病历平台软件销售收入为1.02亿元,同比增长27.55%。
针对大型三级医院业务数据整合和利用方面的痛点,嘉和美康逐步研发并推出了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等产品线。
在医院数据中心领域,嘉和美康的医院数据中心相关产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产品成熟度不断提升,能够快速满足互联互通等相关国家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随着医院客户自身对于医疗数据收集及利用的诉求增加以及国家关于互联互通鼓励政策和推动力度持续增强,数据中心产品将会成为嘉和美康新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
在智慧医疗领域,嘉和美康及早布局,智慧医疗产品也成为主营业务中新的增长点。据IDC数据,嘉和美康在2021年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到2022年已跃升至第一。
2020-2022年,嘉和美康智慧医疗产品销售收入从3,405.64万元增长至6,673.20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98%。
简言之,嘉和美康逐步形成了三层产品体系,覆盖智慧医院建设的各个核心环节。其中,重点产品电子病历在国内市场连续9年份额排名第一;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智慧医疗类产品国内市占率跃升至首位。

四、研发投入及占比逐年上涨,四大技术方向凸显核心竞争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嘉和美康始终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和投入,自2016年起一直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嘉和美康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92亿元、1.25亿元、1.77 亿元、1.7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35%、19.24%、24.71%、33.35%。
良好的人才储备是嘉和美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嘉和美康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技及医学、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储备较多人力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2023年6月30日,嘉和美康共拥有从事研发工作人员701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5.12%。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7.28%,大学本科学历占比73.04%。
经过多年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嘉和美康已经形成了基于传统软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信息化核心技术体系,主要核心技术共29项。
2023年1-6月,嘉和美康新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2项。截至2023年6月30日,嘉和美康累计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842件。
在电子病历方面,嘉和美康是国内电子病历市场的持续引领者,梳理形成了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在系统架构设计、病历数据记录方式、病历生成方法多个关键节点的技术上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在精确临床特征画像方面,嘉和美康积累了大量的专科专病特征模型,并可在海量病历数据中自动筛选资深专家的优质病例,进行机器学习和特征抽取,形成符合个体医院特色的疾病知识图谱,并基于图谱进行患者特征画像,聚合关键特征指标,应用于临床辅助决策和精准医疗等应用领域,上述技术在业界拥有不俗的领先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CDSS)和精准医疗,这两个方向都需要以非常准确和完善的患者特征画像为基础。
在临床诊疗数据治理及深度学习方面,嘉和美康不断丰富完善专科病历术语词库,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电子病历的质控规则,对临床数据进行多维度内涵校验,可有效清洗错误和无效数据,提升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深度利用提供坚实基础。
在一站式全流程临床科研方面,嘉和美康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支撑下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及资产管理体系,在强大医学知识库基础上实现数据治理、清洗标化、数据对齐、复杂加工运算及规则沉淀,接轨国际OMOP、CDISC等数据标准,通过弱监督学习型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引擎及自标注回馈模型,满足科研各细分领域数据需求。
未来,嘉和美康将继续专注于临床信息化建设,围绕“数据生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的产品闭环,研发和打造具有临床深度、贴近专科流程的医疗信息化、大数据创新产品及服务,推动国内医疗卫生服务创新与变革,致力于成为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

收起

赞(2) | 评论 02月20日 15:53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炬芯科技:AIoT加速+AIGC兴起 2023年Q3业绩回暖毛利率改善《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蓝牙音频设备年出货量持续增长,带动蓝牙音频SoC芯片需求提升。同时,随着AI大模型加速涌向设备端,更多算力需求传导到终端,端侧AI处理器...展开
炬芯科技:AIoT加速+AIGC兴起 2023年Q3业绩回暖毛利率改善

《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蓝牙音频设备年出货量持续增长,带动蓝牙音频SoC芯片需求提升。同时,随着AI大模型加速涌向设备端,更多算力需求传导到终端,端侧AI处理器芯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国内领先的低功耗AIoT芯片设计厂商,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芯科技”)专注于为无线音频、智能穿戴及智能交互等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联网(AIoT)领域提供专业集成芯片。
2023年第三季度,炬芯科技的营收同比上涨64.92%,扣非净利润同比上涨136.44%,毛利率同比上升5.49个百分点,业绩回暖。通过深耕低功耗音视频和无线通信相关技术,炬芯科技具备全方位高度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和多项核心技术,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矩阵,且应用场景多元。目前,炬芯科技已积累众多知名客户资源,进入华为、SONY等众多国内外一二线终端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一、AIoT加速带动蓝牙音频产品需求增长,AIGC兴起端侧算力需求提升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当前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需求稳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下行周期的情况下,2022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增速仍保持正增长。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SIA)数据,2018-2022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额分别为2,577.2 亿元、3,084.9亿元、3,819.4亿元、4,586.9亿元、5,34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0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额将增至7,852.2亿元。
作为国内领先的低功耗AIoT芯片设计厂商,炬芯科技专注于为无线音频、智能穿戴及智能交互等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联网(AIoT)领域提供专业集成芯片。
蓝牙是物联网无线连接的主要方式之一,终端设备应用场景诸多。随着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蓝牙设备年出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2023年,蓝牙设备年出货量超50亿台。SIG预计在未来五年的后半段蓝牙市场会有更高的增长,至2027年,蓝牙设备年出货量将达76亿台,2023年到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
其中,音频传输是蓝牙技术最早和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从蓝牙技术推出以来便呈现技术不断革新与终端应用持续增长的态势。在低延迟高音质相关产品市场,市场从有线连接向无线连接转换的趋势将带来存量市场转化和新增需求两个机会。
据SIG的统计及预测,2022年全球蓝牙音频产品的出货量约13.6亿台,到2027年仅蓝牙音频传输设备年出货量将达18.4亿台,2023年到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尽管受宏观经济、国际形势和全球通胀等影响,蓝牙音频仍持续出现线性增长。其中,蓝牙音箱2023年出货量预计将达3.6亿台,蓝牙智能手表2023年出货量预计为1.43亿只。
与此同时,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热潮兴起,随着AI大模型加速涌向设备端,手机、笔记本电脑,到AR/VR、汽车和整个物联网终端生态都将随之改变。端侧算力将是AI大模型应用落地在硬件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满足更高的算力,且低功耗将成为端侧AI处理器芯片的需求。
其中,AI模型在音频领域有许多应用场景,包括语音识别、噪音抑制、语音翻译、语音/音频关键词识别、人声增强、人声分离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云端AI计算和端侧AI计算有机结合才构成人工智能的完整的生态,另外低功耗装置对于端侧人工智能算力提出新的挑战和需求,低功耗端侧计算技术和产品上的落地将带来新一代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未来将表现出快速成长和无限生机。
综上,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蓝牙音频产品出货量的持续增长,带动蓝牙音频SoC芯片需求增长。同时,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热潮兴起,端侧算力需求提升,端侧AI处理器芯片市场前景广阔。

二、业绩回暖毛利率显著改善,回购彰显发展信心及投资价值
2022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欧美通货膨胀和国际形势紧张,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多方面影响,炬芯科技业绩出现下滑。到2023年第二季度,随着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复苏,炬芯科技业绩重回上升轨道。
2023年1-9月,炬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上升22.31%;扣非净利润3,659.63万元,同比上升8.65%。其中,炬芯科技2023年单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上升-6.23%、9.77%、64.92%;单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89.54%、-22.45%、136.44%。
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第三季度,受益于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及成本端的下降,炬芯科技的单季度毛利率为45.48%,高于上年同期5.49个百分点,毛利率显著改善且高于行业均值。
除此之外,炬芯科技的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率低于5%,偿债风险低。
截至2023年9月30日,炬芯科技的货币资金为11.2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08%,其中有息负债率仅为0.34%。2023年1-9月,炬芯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5亿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转正,“造血”能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22日,炬芯科技拟以超募资金回购股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及/或股权激励。炬芯科技拟用于本次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2,650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5,300万元(含)。本次回购凸显出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对炬芯科技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其长期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截至2024年1月31日,炬芯科技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617,978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507%,支付的资金总额为1,677.40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
简言之,自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炬芯科技从营业收入、毛利额、毛利率到经营性净现金流,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炬芯科技的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率不足5%,偿债风险低。此外,炬芯科技积极回购股票,凸显发展信心和投资价值。

三、持续拓展国内外终端品牌,智能手表SoC芯片快速起量
芯片作为整个电子器件的核心,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电子产品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注重品象的下游终端品牌对芯片的选择极为谨慎,设计公司核心芯片在获得客户认可并量产后,通常不会被轻易更换,可对后进者形成壁垒。
深耕芯片设计行业多年,炬芯科技积累了众多知名客户资源,已进入众多终端品牌的供应链,此外,还进入三诺、奋达、通力等业界知名的ODM、OEM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炬芯科技是全球蓝牙音箱SoC芯片的重要供应商之一,主要服务于国内外一二线终端品牌,包括SONY、哈曼、安克创新、华为、荣耀、小米、罗技等众多终端品牌,得到了业界主流终端品牌和ODM/OEM代工厂的普遍认可,持续加大主流终端品牌的渗透率。
2023年上半年,炬芯科技的蓝牙音箱SoC芯片系列持续加大渗透头部品牌的力度,搭载着其高端音箱芯片的索尼主流蓝牙音箱新品已正式于海外发布。此外,在音箱市场和耳机市场,炬芯科技皆已进入知名品牌荣耀的供应链。
同时,炬芯科技积极耕耘的蓝牙音频差异化细分市场,如家庭影院的无线音响系统、无线收发dongle、无线麦克风、开放式耳机、无线电竞耳机等市场。
在家庭影院的无线音响系统市场,炬芯科技已进入了知名品牌SONY、Vizio、海信、TCL、Polk的供应链;在无线麦克风市场,炬芯科技已进入知名品牌RODE、猛犸、科大讯飞、枫笛的供应链;在开放式耳机市场,炬芯科技进入了QCY和TOZO的供应链;在无线电竞耳机市场,炬芯科技进入了倍思、西伯利亚的供应链。
此外,炬芯科技研发的新一代面向IoT领域超低功耗MCU芯片ATB111X已进入品牌客户的供应链,应用于电视机、机顶盒及投影仪等设备的智能语音遥控器中。
智能手表SoC芯片是炬芯科技目前重点布局方向,也是其步入蓝牙腕穿戴市场的落地点。
2022年,炬芯科技布局智能穿戴市场的第一代高集成度智能手表芯片ATS308X成绩斐然,荣获“2022中国IC设计成就奖之年度最佳RF/无线IC”、“2022年度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优秀产品奖”等多个奖项,并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量产出货。
2023年上半年,炬芯科技第一代高集成智能手表新品ATS3085C/85L/85作为主控芯片应用于品牌客户Noise、realme、boAt、Fire-Boltt等多款终端手表机型中表现亮眼,单月出货量已突破百万级。同时,炬芯科技智能手表新品也正逐步渗透国内市场,搭载其智能手表芯片的国内品牌,如小米等的终端机型已正式发布,预计2023年内将有更多品牌的终端产品推出市场。
到2023年第三季度,炬芯科技智能手表芯片持续放量且出货量单季度创新高,逐步成为重要营收来源之一。截至2023年9月末,炬芯科技智能手表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了千万颗级别。

四、产品线丰富应用场景多元,推进新产品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家深耕声音相关的无线物联网公司,炬芯科技持续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国产智能音频SoC芯片,从手机、电脑周边的便携式产品出发,衍生至以电视周边的soundbar为主体的沉浸式无线家庭影院平台,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炬芯科技主要产品为蓝牙音频SoC芯片系列、便携式音视频SoC芯片系列、端侧AI处理器芯片系列等,产品线丰富,应用场景多元。
蓝牙音频SoC芯片方面,炬芯科技的蓝牙音频SoC芯片主要应用于蓝牙音箱(含TWS音箱、智能蓝牙音箱)、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含TWS耳机、开放式OWS耳机)、无线电竞耳机等。
便携式音视频SoC芯片方面,炬芯科技该系列芯片主要针对便携式高品质音视频编解码类产品的应用,在其整体产品体系布局中,承担着稳定业绩贡献的作用,并对技术发展提供基础。
端侧AI处理器芯片方面,炬芯科技致力于提供智能物联网AIoT端侧低功耗算力的芯片平台,也是其主营的音频产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结合点,可满足市场未来日新月异的低功耗端侧设备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
2023年上半年,炬芯科技蓝牙音频SoC芯片销售收入为16,202.2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73.88%;便携式音视频SoC芯片销售收入为3,908.2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17.82%;端侧AI处理器芯片销售收入为 1,799.5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8.21%。
需要说明的是,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及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炬芯科技积极推进新产品布局及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截至2023年6月30日,炬芯科技新一代高性能性能、低功耗的无线电竞耳机芯片ATS303X已正式大规模量产出货;炬芯科技新一代无线麦克风方案芯ATS303X也已经推出,正在客户终端产品研发阶段,预计2023年下半年会量产上市;炬芯科技已经正式推出了助力低碳绿色环保无电池光能量收集蓝牙语音遥控器解决方案,该方案正在客户端产品化阶段;炬芯科技新一代具有更先进制程、集成AI加速引擎的高端蓝牙音频芯片和专用音频DSP处理芯片正在研发中。
2023年7月份,炬芯科技发布了第二代智能手表芯片,采用了新一代的低功耗技术,具有双GPU加速,JPEG硬件解码,视频表盘,双mic通话降噪等新功能,目前正在客户导入的阶段,预计年底会有品牌终端产品推出市场。
此外,炬芯科技将推出最新一代升级为CPU+DSP+NPU三核异构的高端AI音频芯片ATS286X,预计在2024年开始Sample。

五、研发投入占比高于行业均值,前瞻布局端侧设备边缘算力研发
芯片产品的研发设计需要不断优化现有技术,持续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应用设计能力,才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炬芯科技在核心技术以及战略发展方向大力投入研发,坚持在无线通讯、低功耗的前提下打造算力、低延迟高音质音频相关的三个维度投入研发,稳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研发投入方面,炬芯科技持续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且研发费用率高于行业均值。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炬芯科技的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7.97%、44.02%、39.34%、43.04%。
研发团队建设方面,专业扎实的研发人员团队是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研发技术能力并扩大研发团队,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炬芯科技持续优化升级人力资源运营管理体系,深化与知名高校的产业学院合作。
截至2023年6月30日,炬芯科技研发人员共计225人,占总人数70.09%,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30.22%。
通过深耕低功耗音视频和无线通信相关技术,炬芯科技已构建丰富的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体系,建立了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壁垒。
2023年上半年,炬芯科技新申请境内发明专利11项,获得境内发明专利批准21项。截止至2023年6月30日,炬芯科技在全球拥有专利共321项,其中在中国内地获得289项,包括发明专利25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拥有软件著作权登记85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84项。
在蓝牙音频芯片方面,炬芯科技致力于研发低延迟高音质技术,自主掌握低延迟的2.4G无线通信私有协议设计,全链路48K24bit高清音频处理,音质指标SNR高达120dB,底噪低于2uV,处于业界先进水平,端到端延迟最低低至10ms以下,高保真低延迟降噪技术延迟小于3ms,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在端侧AI处理器芯片方面,炬芯科技创新布局,加大端侧设备的边缘算力研发投入,致力于提供高能耗比、高集成度、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的端侧AIoT芯片产品,以满足市场未来日新月异的低功耗端侧设备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
未来,炬芯科技将持续以低功耗低延迟高音质为核心诉求,纵向拓展更高带宽、更低延迟的短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横向聚焦打造低功耗人工智能算力技术和其音频领域的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音频芯片创新,努力成为音频人工智能芯片的领头羊。

收起

| 评论 02月20日 15:34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德科立:光通信行业前景广阔 重创新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算力网络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数据流量需求持续爆发式增长,为高速率长距离电信传输类光器件、子系统、接入及数通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展开
德科立:光通信行业前景广阔 重创新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

《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算力网络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数据流量需求持续爆发式增长,为高速率长距离电信传输类光器件、子系统、接入及数通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科立”)一直专注于光电子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形成了涵盖通信传输、接入和数据类产品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
深耕光电子器件行业二十余年,德科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坚持技术迭代,在长距离光电子器件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宽谱放大器、小型化可插拔放大器、高速率长距离相干和非相干光收发模块、大容量智能数据链路采集子系统、超长距传输子系统等领域保持不俗的技术优势。作为光通信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综合整合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德科立凭借横向整合能力形成的技术优势,以及纵向整合能力形成的成本优势,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5G网络及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光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深入发展,各领域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增强,夯实网络基础设施成为国际共识。以5G、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构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可或缺的“两翼”和“双轮”,数据中心也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行业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当前,全球5G建设继续稳步推进。据GSA数据,2022年全球已经有514家运营商投资建设5G网络,且其中的47%已经正式商用,未来新的5G应用场景将推进5G连接的稳步增长。据《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5G用户签约数增加了近6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5G市场,国内5G连接数快速增长。2019年,国内正式启动5G商用,至2023年6月底国内5G连接数已达6.76亿。
同时,全球范围内PON市场继续维持高增长,据Omdia的研究报告预计2027年全球PON市场规模将达163亿美元,2020年至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3%。
其中,国内具备千兆网络传输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增速显著。据工信部数据,2021-2023年,全国10G PON端口数分别为786万个、1,523万个、2,272万个。整体来看,国内10G PON进入规模建设期,未来具有不俗增长空间。
2023年3月,全世界第一条长距离400G骨干网由中国移动正式验收,全国400G骨干网建设拉开序幕。预计基于QPSK码型的130G波特率80波400G系统,将在2024年商用,2025年规模商用。这将带动400G长距离光模块、C+L光放大器和OXC光背板等产品的需求显著增长。
此外,数据流量的持续增长带动数据中心需求旺盛,同时,随着云应用的快速发展,云数据中心流量占比持续提升。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18-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别为513.3亿美元、566.6亿美元、618.7亿美元、679.3亿美元、746.5亿美元,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82%。
在国内,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及数字中国远景目标等政策促进及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驱动,国内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18-2022年,国内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别为680.1亿元、878.3亿元、1,167.5亿元、1,500.2亿元、1,900.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30%。随着国内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国内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持续增长以及数据量的激增,数据中心内部互联的光收发模块需求从25/100G向50/200/400G提升,数据中心之间互联带动中长距离、高速率光收发模块及光传输子系统的需求。
特别是在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的问世,引发了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迅速增长。这种高算力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光通信网络的升级演进和800G等高速率光模块的需求。
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算力网络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数据流量需求持续爆发式增长,光通信行业整体呈持续发展趋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2022年,国内光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1,080亿元、1,118亿元、1,200亿元、1,266亿元、1,326亿元,预计2023年达1,390亿元。
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大型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互联互通的建设和升级,为高速率长距离电信传输类光器件、子系统、接入及数通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优质高端客户认可,全球化布局拓展国际市场
成立二十余年来,德科立产品和研发始终坚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重视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客户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坚持贴近客户、服务客户、紧密合作,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实现了与众多客户的互利合作、共同成长。
目前,德科立客户分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电信设备制造商、数据通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数据运营商和专网等多个领域。德科立与中兴通讯、Infinera、Ciena、烽火通信、诺基亚、ECI等多家全球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国内三大运营商和国家电网等国内外行业优质高端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优质的客户资源以及与客户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已成为德科立相对突出的竞争优势,目前其在手订单充裕。
需要说明的是,光电子器件产品认证严格且耗时长。一方面产品性能要符合本行业内通用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光电子器件厂商必须要通过客户个性化的认证,才能获取市场机会。此外,光电子器件厂商出口还需通过出口相关国家市场所需要的专门认证,有较高的产品认证壁垒。在通过相关认证并成为合格供应商后,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从销售模式看,德科立采取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德科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开拓客户:第一,通过积极拜访潜在客户、参加展会交流、参加行业标准会议等方式获取市场需求,通过客户认证进而获得订单;第二,把握市场技术发展方向,引导客户潜在需求,提前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最终获得订单。
依托多元化的产品品类,一方面,德科立深耕海外现有客户,拓宽客户采购品类和采购规模;另一方面,德科立积极参加行业展会,接洽数据通信领域客户,通过高质量的技术交流,充分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并发挥自身技术特点和优势,以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客户导入DCI和高速率数通光模块产品,目前客户开拓进展顺利。
近年来,德科立持续推进全球化市场战略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2 年底,德科立设立了泰国公司。2023年上半年,泰国公司已搭建光模块产品生产线,开始小批量试生产。
2023年8月10日,德科立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2.20亿元,投向德科立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该募投项目拟投资2.95亿元,在泰国新增光收发模块年产能58万支、光放大器年产能3万支、光传输子系统年产能0.50万套,进一步完善生产制造能力,提升工艺研发水平,着力构建海外本土化服务能力,全方位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提升德科立国际化竞争力。
海外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德科立生产基地的布局,扩大光模块、光放大器、子系统产品海外产能,完善其生产制造能力,提升工艺研发水平,着力构建海外本土化服务能力,全方位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提升德科立国际化竞争力。
综上,德科立拥有优质的国内外客户资源,且合作关系稳固。同时,德科立持续推进全球化市场战略,扩大泰国公司产能,优化产能布局,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化竞争力。

三、多元化产品体系满足差异化需求,新产品种类不断拓展
深耕光电子器件行业二十余年,德科立形成了涵盖通信传输、接入和数据类产品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光通信骨干网、承载网、接入网、5G前传、5G中回传、数据链路采集、数据中心互联、特高压通信保护等重要领域。
传输类产品方面,德科立主要产品包括电信传输类光收发模块、光纤放大器、传输类子系统、光无源器件等。
其中,电信传输类光收发模块包括从155M、1.25G、10G、100G到400G及以上速率相干和非相干光收发模块,支持10km、40km、80km及以上传输距离。在非相干光模块领域,25G单波速率下,100G(4×25G)80km产品传输距离业界领先;50G单波速率下,200G(4×50G)40km产品传输距离业界领先;100G单波速率下,400G(4×100G)10km/40km产品传输距离业界领先。在相干光模块领域,德科立的100G/200G相干光模块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处于技术领先水平。
德科立光纤放大器产品包括掺铒光纤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半导体光放大器,已覆盖包括O波段、C波段、扩展C波段、L波段、扩展L波段和C+L波段等在内的全部可用带宽。
德科立传输类子系统主要包括超长距传输子系统、数据链路采集子系统,德科立已推出传输距离450km以上的超长距传输子系统、三合一集成式数据链路采集子系统、20-40km5G前传子系统等各类光传输子系统产品。
接入类产品方面,德科立产品主要应用于宽带接入和无线接入。其中,宽带接入产品有GPON OLT、Combo PON及BOSA等;无线接入产品主要包括前传子系统及各种10G、25G灰光和彩光光收发模块。
数据类产品方面,德科立数据通信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中心机房内部通信,包括DCI产品和各类数据通信用光收发模块,数据通信用光收发模块支持2km以下短距离传输。
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有助于德科立全方位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有利于其深耕现有客户资源,拓宽新产品销售渠道,能够有效增强德科立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023年上半年,德科立新产品种类不断拓展,L++光放大器、数据中心800G高速产品、宽带接入Combo PON系列产品、相干光模块系列产品、DCI产品等均取得良好进展,持续提供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具体来看,德科立完善了100G以上相干和非相干光模块产品系列,推出了400G、1.2T相干模块,100G/200G相干光模块开始批量交付客户;数通光模块方面,德科立推出基于TFLN(薄膜铌酸锂)技术的低功耗800G产品,同步预研LPO。
同时,基于自主研发的宽谱光放大器技术,德科立持续开发扩展波段光放大器,2023年上半年L++光放大器行业内率先交付,2023年3月在中国移动宁波-贵阳400G、5616km现网运行试验线上开通应用,助力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全面支持中国移动新一代400G骨干网升级建设。
此外,德科立积极推进O-Band密波光传输平台建设,基本完成O-band密波传输涉及的多项关键器件开发,部分技术已经形成产品并交付客户。同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持续开发DCI系列产品,部分产品已小批量交付客户。
简言之,德科立形成了涵盖通信传输、接入和数据类产品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且德科立新产品种类不断拓展,持续提供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四、重创新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掌握核心技术构建三大技术平台
作为光通信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德科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研发体系建设。
研发投入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础,充足的研发投入资金有力保障了德科立从事各项研发创新活动所需的物质需求。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德科立研发投入分别为3,808.17万元、5,735.09万元、6,193.19万元、5,852.48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达5.73%、7.84%、8.67%、10.66%,研发投入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2023年1-9月,德科立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9.17%。
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团队是持续自主研发创新的基础,也是德科立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
目前,德科立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培育并组建了一支人员素质高、稳定性强的研发人才队伍,形成了包含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测试、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的研发体系。
截至2023年6月30日,德科立研发人员增至169人,研发人员比例达23.70%。高素质、专业化且稳定的研发团队为德科立持续自主研发创新提供保障。
经过行业内多年的积累,德科立拥有了相对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建立了光收发模块、光放大器、光传输子系统三大技术平台,形成了以高速率、长距离、模块化为主要特点的核心技术。
目前,德科立已拥有包括“高速光学器件封装技术”、“高速光收发模块长距离传输技术”、“高频仿真技术”、“小型化光放大器技术”、“热插拔光放大器技术”、“光传输子系统超长距传输技术”、“长距离5G前传传输技术”、“数据链路光放大器技术”等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
特别是在长距离5G前传光传输子系统、长距离5G中传光收发模块、超长距特高压电力通信系统等领域,德科立技术优势明显,在行业内树立了鲜明的技术特点和行业地位。
截至2023年8月17日,德科立拥有授权专利145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9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33项。
同时,德科立已经建有江苏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建设了联合创新中心。
丰富的核心技术储备和完善的研发架构为德科立研发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平台,有助于其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及保持自身持续创新能力。
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德科立陆续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863项目、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10余项,“WDM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五阶非线性和四阶色散智能补偿技术及其应用”荣获江苏信息通信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参与起草的8项行业标准获得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颁布的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系完善,股权激励增强员工凝聚力
2023年以来,德科立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实行事业部经营负责制,加强制度流程建设、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升级完善了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了核心业务和财务信息联动管理体系。德科立持续深化项目管理,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强化产品生产导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付周期,提升管理能力。
内部控制方面,德科立不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采购、生产、研发和销售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关内部控制,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升其整体管理和运营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同时,德科立高度重视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基于国际标准ISO9001/TL9000、ISO14001、ISO45001、ISO27001和SA8000建立了基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管理体系。
该体系建立了48个核心管理流程,规范了管理策划,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业绩评价,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所有经营活动过程,同时针对所有产品编制了包括SOP,检验标准等质量控制文件,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1月15日,德科立发布关于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完成的公告,同意以30.00元/股的授予价格向330名符合授予条件的激励对象授予182.55万股限制性股票。
本次激励对象中,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共计5名,获授数量占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比例为10%。其中,三名核心技术人员获授数量占比为6%。其他325名员工获授数量占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比例为81.28%。预留部分约占本次授予权益总额的8.73%。
德科立以目前信息估计,在不考虑本次激励计划对其业绩的正向作用情况下,本激励计划成本费用的摊销对有效期内各年净利润有所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考虑到本激励计划对德科立经营发展产生的正向作用,由此激发核心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本激励计划将对其长期业绩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德科立将以原创技术为核心,继续强化在高速率和长距离方面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垂直整合能力强、产品覆盖面广的既有特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光电子行业领军企业。

收起

| 评论 02月20日 15:2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皓元医药:前后端一体化 六大核心技术平台赋能产品开发及创新《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新药研发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型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带动了医药研究和实验发展行业的发展。同时,受益于新药专利集中到期、产业链向新兴市场转移等,国内原料药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展开
皓元医药:前后端一体化 六大核心技术平台赋能产品开发及创新

《金基研》南国/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新药研发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型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带动了医药研究和实验发展行业的发展。同时,受益于新药专利集中到期、产业链向新兴市场转移等,国内原料药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内小分子药物研发、生产领域稀缺的前端、后端一体化企业,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皓元医药”)主要产品包括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原料药和中间体,并通过并购进一步向制剂端延伸产业链。
目前,皓元医药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前后端一体化企业。技术方面,皓元医药形成了六大高难度、高壁垒特色研发技术平台及成熟的研发体系,保障核心技术的先进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皓元医药已形成了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互相促进,客户需求导向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种类,持续强化竞争壁垒。客户资源方面,皓元医药搭建了覆盖全球的营销平台,获得了全球约8,900家客户的高度认可。

一、产品储备丰富前后端一体化发展,两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国内小分子药物研发、生产领域稀缺的前后端一体化企业,皓元医药主要产品和服务贯穿药物活性成分的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产品包括应用于药物开发前端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以及药物开发后端的原料药和中间体,并通过并购进一步向制剂端延伸产业链。
前端业务方面,皓元医药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供应平台。该平台为客户提供数万种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同时致力于提供高难度、高附加值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定制合成等技术服务。
截至2023年9月30日,皓元医药已完成约2.6万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累计储备超11.1万种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其中分子砌块约7.7万种,工具化合物约3.4万种,构建了170多种集成化化合物库,合成技术在行业内具有不俗优势,可为客户提供品类丰富的高质量研究工具。
2020-2022年,皓元医药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收入分别为3.46亿元、5.45亿元、8.24亿元。到2023年1-9月,皓元医药分子砌块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30.26%;工具化合物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46.49%。
后端业务方面,皓元医药持续加大仿制药CDMO业务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进度,实施特色仿制药CDMO与创新药CDMO双轮驱动,并成立创新药事业部细化管理体系,升级CDMO一站式服务平台,专注为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的CDMO服务。
2023年1-9月,皓元医药后端业务创新药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54.40%;仿制药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25.60%。
并且,皓元医药通过前端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种类优势获得庞大客户基础为后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业务导流,为后端业务的增长注入动力。
截至2022年末,皓元医药完成生产工艺开发的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种类超过120个,其中107个产品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产品涵盖抗肿瘤、抗病毒、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领域。截至2023年9月30日,皓元医药后端业务在手订单超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在手订单比较充足。
值得一提的是,皓元医药自主开发的艾日布林、曲贝替定等产品,是业界公认的合成和药品注册研究难度很高的品种,皓元医药已与国际知名药企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技术授权实现收入并保留了药品上市后的销售分成权利。此外,皓元医药还系统开发了维生素D衍生物等高活性原料药产品和技术,是该细分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同时,皓元医药持续关注生物医药的进展,专门组建生物研发团队开展生物试剂研发,持续不断拓展生物试剂产品种类。
截至2023年9月30日,皓元医药已累计形成了重组蛋白、抗体、酶产品等各类生物大分子超过1.19万种,持续为全球的药品研发企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2020-2022年,皓元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的收入分别为2.85亿元、4.17亿元、5.21亿元。2023年1-6月,皓元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的收入为3.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77%。
综上,皓元医药产品和服务贯穿药物活性成分的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前后端一体化发展,产品储备丰富,已形成了“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原料药/中间体+制剂”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两大业务板块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

二、下游医药产业持续维持高景气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下游行业的高景气能够拓宽行业发展空间,且为行业内优质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皓元医药产品的下游行业主要是医药行业。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居民保健意识增强,新型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药品市场呈持续增长趋势。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医药研究和实验发展行业的发展。
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领域,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两个行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全球药物研发支出、全球在研新药数量等情况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疾病种类的多样化,药物的分子结构日益复杂,新药研发的难度亦不断增加,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
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17-2021年,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684亿美元、1,806亿美元、1,860亿美元、1,878亿美元、1,953亿美元;预计至2026年,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支出将达到2,325亿美元。
据Pharma projects统计,2019年1月-2023年1月,全球在研新药数量分别为16,181个、17,737个、18,582个、20,109个、21,292个,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据Nature Reviews估计,全球医药研发支出中有30%用于药物分子砌块的购买和外包,分子砌块相当于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中间体。据统计数据和国联证券的估算,剔除临床阶段的研发费用,2020年度全球药物分子砌块的市场规模约为185亿美元,2024年度将增长至21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
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生物试剂的应用向体外诊断、生物制药、疫苗产业链、基因测序等工业领域渗透,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行业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药物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和生产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原料药领域,目前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许多重磅药物专利将陆续到期,原料药行业或迎来快速发展。
据Evaluate pharma的统计,2022年将迎来创新药专利到期的高峰,有价值400亿美元的药物受到影响,潜在收入损失为160亿美元。2020年至2024年,专利到期的药品销售总额预计高达1,590亿美元。
大量的专利药到期将推动国际通用名药物市场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原料药需求量的持续增加。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为2,040.4亿美元,2023年到2032年将以6%的年复合增速增长,预计2032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将达3,637亿美元。
近年来,国内凭借更为成熟的基础工业体系、成本优势,在技术、产品质量体系和DMF认证等方面快速追赶印度,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医药原料药供应国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2022年,国内原料药产量分别为230.4万吨、276.9万吨、291.9万吨、310.0万吨、362.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00%。
另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18-2022年,国内原料药出口金额分别为300.5亿美元、336.8亿美元、357.0亿美元、417.7亿美元、51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8%。
可见,受益于下游全球医药市场的不断增长,医药研究和实验发展的需求提升,带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行业发展。同时,受益于新药专利集中到期、产业链向新兴市场转移等,国内原料药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拥有约8,900家合作伙伴,打造品牌矩阵推进全球市场拓展
经过不断拓展,皓元医药已搭建了覆盖全球的营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8,900家合作伙伴。皓元医药与众多跨国医药巨头、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CRO公司开展了合作,与众多海外知名药物研发试剂专业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中,皓元医药代表性客户中医药企业类客户包括辉瑞(Pfizer)、礼来(Lilly)、默沙东(MSD)、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第一三共(Daiichi-Sankyo)、卫材(Eisai)、恒瑞医药、信立泰、齐鲁制药、梯瓦制药(Teva)、雅典娜制药(Athenex)、太阳药业(Sun)、西普拉(Cipla)、沢井制药(Sawai)、日产化学(NissanChemical)、Revolution、Viracta、Prelude、豪森、歌礼、艾力斯、劲方、和记黄埔等;科研机构类客户包括上海药物所、上海有机所、NIH等;高校类客户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
一方面,皓元医药通过高难度、高附加值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定制合成服务积累更多的新颖、前沿的化合物品种,持续拓展和完善产品数量和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皓元医药重点加强产品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升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通过全面专业服务,皓元医药助力客户加速药物开发,降低经济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对科研活动的结果有直接影响,而客户对数量级很小的科研试剂无法自行检测,下游客户采购时更看重品牌、技术资料的质量和完备性,该类业务需要时间进行品牌、技术、产品等多方面的积累。
多年来,皓元医药通过“MCE”“乐研”“ChemScene”和“ChemExpress”四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在不同地区针对性地进行销售。除深耕国内市场外,皓元医药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境外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众多,地域包括北美、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皓元医药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商务中心,拥有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组建了商务团队,与国内专业技术团队进行跨区域协同,可快速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皓元医药外销收入分别为2.87亿元、3.60亿元、4.60亿元、3.23亿元。
简言之,皓元医药搭建了覆盖全球的营销平台,获得了全球约8,900家客户的高度认可,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不俗的市场知名度。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皓元医药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外销收入逐年上涨。

四、研发投入占比均超10%,六大核心技术平台赋能产品开发及创新
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技术创新是皓元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皓元医药持续加大研发资金及人员投入,激发创新活力。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皓元医药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65亿元、1.03亿元、2.02亿元、1.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20%、10.67%、14.84%、12.49%。
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皓元医药一直致力于提升人才队伍软实力,构建次人才梯队,助推其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皓元医药技术团队共有2,123人,技术团队中硕士和博士占比22.66%。
目前,皓元医药已经完成了从人才到技术的积累,形成了高活性原料药(HPAPI)开发平台、多手性复杂药物技术平台、维生素D衍生物药物原料药研发平台、特色靶向药物开发平台、药物固态化学研究技术平台及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库开发孵化平台共6个核心技术平台,以平台化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支撑其在原料药和中间体领域持续的产品开发和创新。
截至2023年7月10日,皓元医药已取得13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9项,累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0项,体现出其在国内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具有不俗的科技创新水平。
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领域,皓元医药凭借在药物化学、分子模拟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在药物发现阶段的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科学研究等需求,客户使用皓元医药产品在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内的学术刊物中,累计发表的文章超过2.70万篇,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在特色原料药和中间体领域,皓元医药拥有国内最具研究开发能力的高难度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平台之一,是国内攻克合成界“珠穆朗玛峰”艾日布林的企业之一,成功开发出了艾日布林的三元模块式组装合成工艺。
在ADC(抗体偶联药物)业务领域,皓元医药是国内较早开展ADC Payload-Linker研究的企业之一,并全程助力国内首个申报临床ADC一类抗癌新药(荣昌生物的纬迪西妥单抗)的研发、申报和生产。
荣誉方面,皓元医药先后被评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市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并荣获“中国医药研发50强”、“中国医药CDMO企业20强”、中国科促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的来说,皓元医药重视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六大核心技术平台,各平台之间相互协同,赋能产品开发和创新。

五、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高增,募资逾11亿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
受益于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医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皓元医药多年技术积累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得以体现,营业收入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2020-2022年,皓元医药营业收入分别为6.35亿元、9.69亿元、13.5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6.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91亿元、1.9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2.79%。
到2023年1-9月,皓元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3.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84%;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25.14%。
目前,皓元医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皓元医药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安徽皓元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增资合肥欧创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设医药研发及生物试剂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投资全资子公司烟台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并以部分超募资金向其提供借款建设新药创制及研发服务基地项目(一期)”及“投资建设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药创制服务实验室建设项目(一期)”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已结项。
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皓元医药将上述募投项目结项后的节余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安徽皓元年产121.095吨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以下简称“一期项目”)。截至2023年11月20日,皓元医“一期项目”累计已投入募集资金4.64亿元,该项目募集资金使用进度为89.46%。
随着研发平台和产能建设的扩大,皓元医药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端原料药、中间体和制剂CDMO业务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此次皓元医药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1.61亿元除补充流动资金外,拟投资于“安徽皓元药业有限公司年产121.095吨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二期)”、“高端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CDMO产业化项目(一期)”、“265t/a高端医药中间体产品项目”和“欧创生物新型药物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通过新建原料药及中间体产能和CDMO项目生产车间,引进更为先进的研发设备与生产设备,进一步提升皓元医药实验及生产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其特色原料药及高级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皓元医药CDMO业务的服务能力;通过新建新型药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皓元医药新型药物技术的研发进程,进一步提升其研发实力,丰富产品管线,增强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本次募投项目皓元医药在生产、研发、产品、人才等多方面整体布局,新建原料药及中间体产能、CDMO项目生产车间以及新型药物研发中心。募投项目的建成与实施,将充分发挥皓元医药的技术优势,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其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
未来,皓元医药将坚持“产业化、全球化、品牌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构筑具有皓元特色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全流程赋能药物研发,打造核心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服务,力争在未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医药研发和生产服务企业。

收起

赞(19) | 评论 (5) 02月20日 15:06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投资者可以跟着基金公司自购买入产品吗?】
《金基研》 霞路/作者近期,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报已经陆续披露,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自购清单也开始陆续浮出水面,基金公司的自购情况受到了一定关注。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大规模增持其旗下的指数型基金产品,且多数为宽基指数基金。那么,基金公司为什么会自购旗下产品... 展开全文

赞(1) | 评论 02月07日 11:33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华阳智能:精密给药装置业务收入快速上涨 核心技术贡献收入占比超九成】
《金基研》森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立足于精密微特电机及传动技术进行多行业战略布局的江苏华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智能”),其核心业务体系包括以微特电机、空调水泵为代表的微特电机及组件业务,以及华阳智能正在大力推进的电子式注射笔为代表的精密给药装置业务。凭借扎实... 展开全文

赞(4) | 评论 02月01日 10:17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双30法”如何选出短期纯债型基金?】
《金基研》 作者/霞路在目前货币市场基金走势相对疲软、权益类市场走势不明朗的条件下,债券型基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收益水平和流动性,受到了一些投资者的青睐。在此背景下,短期纯债型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的规模及份额较2023年三季度有所增加,而截至2024年1月25日,短期纯债型基... 展开全文

赞(3) | 评论 01月26日 10:04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盛景微:客户资源优质在手订单充裕 技术先进产品媲美国外竞品】
《金基研》湖光/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2018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广电子雷管,爆破专用电子控制模块市场逐步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在地质勘探、石油开采、应急管理与处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逐步拓展应用。作为一家具备高性能、超低功耗芯片设计能力的电子器件提供商,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 展开全文

| 评论 01月24日 09:52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投资“固收+”与分散风险的平衡点在哪儿?】
《金基研》 陌语/作者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6日,全市场“固收+”基金(包括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数量达3,194只,总规模2.09万亿元,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固收+”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逐渐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 展开全文

赞(3) | 评论 01月24日 09:19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腾达科技:核心技术助力产品大批量生产 募投项目紧抓市场需求《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在工业领域,螺栓、螺母、螺杆等紧固件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因此,紧固件产品又被称为“工业之米”,是首批纳入国家标准的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紧固件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展开
腾达科技:核心技术助力产品大批量生产 募投项目紧抓市场需求

《金基研》竹湾/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在工业领域,螺栓、螺母、螺杆等紧固件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因此,紧固件产品又被称为“工业之米”,是首批纳入国家标准的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紧固件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同时,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紧固件产品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国内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商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步扩大。
成立于2015年的山东腾达紧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科技”),于2024年1月19日登陆深交所,专业从事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是国内紧固件行业中少数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腾达科技的多项核心技术已应用于其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之中,但在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腾达科技或将面临生产瓶颈。此次上市,腾达科技的募投主要聚焦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与出口便利性,其基地建设项目选址长三角,辐射国内下游企业,且靠近上海港、连云港两大港口,能为其产品出口提供便利。

一、全球工业化持续推进,紧固件产品需求上升
螺栓、螺母、螺杆、垫圈等各种紧固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力、铁路、公路、交通、通信、家具、家用电器等众多产业,紧固件的品种和质量对应用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各种紧固件又被形象地称为“工业之米”。
2019年以来,随着下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球紧固件产品的市场需求恢复了增长。Wind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国内金属紧固件的月均产量达到86.36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5.49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更高,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全球产业转移完成了部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迁移,且其紧固件产品相关的上游不锈钢原材料产能配套已不够完善。因此,对于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其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生产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的不锈钢紧固件大部分从国内、东南亚、南亚等具有成本优势且产业配套完善的国家或地区进口,其本土生产商较少。
目前,全球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装饰、机械设备、家具等产业总体需求增速稳定,这为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需求奠定了基础,国内紧固件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空间。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紧固件出口数量达到497.88万吨,较2021年增长1.26%。
近年来,在紧固件制造装备技术方面,国内在部分单项关键技术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国家对先进制造重视水平的提高,紧固件产业的制造水平有望赶超国际先进制造水平。
成立于2015年的腾达科技,专业从事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是国内紧固件行业中少数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的企业之一。另外,腾达科技还设立了山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高性能不锈钢紧固件工程实验室,在研发与技术、智能制造、营销渠道与海外客户资源、工艺与设备、产品质量规模与品种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是山东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山东省级数字化车间。

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持续增长,近2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行业平均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锈钢消费水平将进一步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接近,农村市场、消费水平升级、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将形成不锈钢紧固件新的消费增长点,不锈钢紧固件产业将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从经营业绩角度看,近年来腾达科技的营收呈现出增长态势。
据腾达科技签署日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意向书(以下简称“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2020-2022年,腾达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82亿元、15.99亿元、21.8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08亿元、1.35亿元,业绩持续增长。
2023年1-6月,腾达科技的经营状况保持了良好态势,实现营业收入9.21亿元、净利润0.45亿元。
与此同时,腾达科技的主营业务突出。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22亿元、14.91亿元、20.67亿元、8.68亿元,分别占各期营业收入的94.5%、93.25%、94.53%、94.17%。
从营收质量方面看,据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招股书,经计算,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27%、96.68%、95.79%、101.42%,营收质量良好。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2022年,腾达科技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38%、47.79%,36.79%,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311.2%、105.4%、25.25%;同期内,腾达科技所处的金属制品行业(申万三级行业)平均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12%、26.15%、9.36%,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9.18%、-1.19%、-26.51%。
换言之,腾达科技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增长情况在行业中表现良好。
从盈利能力方面看,近年来腾达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在2021年及2022年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良好。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2022年,腾达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5%、23.19%、26.36%,腾达科技所处的金属制品行业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67%、9.82%、6.62%。
换言之,在2021年及2022年,腾达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上半年,腾达科技继续维持了高于行业均值的盈利能力。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1-6月,腾达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为7.7%,高于金属制品行业平均为3.83%的净资产收益率。

三、多项核心技术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四类主要产品收入年均复合增长超20%
技术优势是腾达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目前,腾达科技在主要产品相关的原料改制、表面处理、成型、生产组织及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且均为其自主研发形成,均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在螺栓、螺杆的线材改制方面,腾达科技拥有原料改制处理技术,该技术能够改变原有的楔形装夹固定拆下时,需要再次敲出楔块的低效不安全工作方式,能够实现快速夹紧和快速拆下,操作简便、快速、安全,能有效提升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在螺栓的成型、螺杆的滚丝方面,腾达科技拥有自动送料技术。该技术通过在传统搓丝机料道增加辅助结构的设计,使搓丝设备可用于无头或锥头紧固件的生产,提高了生产设备的适应性,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该技术通过在传统滚丝机增加自动送料装置,能够实现滚丝机棒料的自动进料,进料过程连续可靠,能够实现一人多机操作、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益。
针对螺栓、螺母的成型,腾达科技研发了冷镦成型技术、冷变形成型控制技术与复合制造工艺。其中,冷镦成型技术采用了多工位冷镦成型机,能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特点,在模具内进行金属的等体积变形,少量或不进行切削加工。通过采用大直径复相材料冷镦前置处理装置、冷镦机空气动力油雾处理装置、多工位自动冷镦机的润滑冷却射流喷嘴,冷镦成型技术能够实现紧固件的大批量、规模化、高效率、自动化生产。
闭合缩径变型工艺、高温合金不锈钢紧固件生产技术是腾达科技针对螺栓的线材改制研发的两个核心技术。其中,闭合缩径变型工艺采用闭合缩径变型,适用于变形率大的材料,能有效解决大变形产品的缩径问题,保证产品尺寸要求;高温合金不锈钢紧固件生产技术通过对高温不锈钢冷镦前线径改制及表面覆膜处理并对冷镦模具优化设计等技术提升高温合金不锈钢材料冷镦稳定性,实现了国产材料对进口A286材料的替代。
除了螺栓、螺母两类产品,腾达技术针对垫圈产品的生产也研发了开方、卷取、冲切等流程的核心技术。
腾达科技的弹簧垫圈生产技术工艺,在开方前对材料进行预处理,通过工艺设定,材料经过初步冷作硬化拉拔工艺提升材料强度及后工序的再处理,能够实现产品的最终力学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系统技术也是腾达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由于紧固件的生产制造具有品种多、规模大的特点,生产流程涉及上万余种模具及不同品类、规格、型号的半成品、产成品在动态与静态间的转换以及频繁出入库的管理。因此,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率的生产组织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治理。
对此,腾达科技研发了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生产组织管理系统。
在自动化方面,腾达科技通过建设自动化投送料设备、成型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构建了完整的工厂自动化物流系统,其包含两万余个库位的立体化仓库可直接通过信息化系统远程控制货物的运送,节约了大量人力和场地面积。
在充分应用各类技术的情况下,在2020-2022年,腾达科技来自各类产品的收入稳步增长。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来自螺栓的收入分别为5.92亿元、8.45亿元、10.94亿元、4.73亿元;来自螺母的收入分别为2.86亿元、4.08亿元、5.26亿元、1.97亿元;来自螺杆的收入分别为0.8亿元、1.21亿元、1.94亿元、0.9亿元;来自垫圈的收入分别为0.35亿元、0.51亿元、0.74亿元、0.29亿元。
经计算,2020-2022年,腾达科技来自螺栓、螺母、螺杆、垫圈4类产品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均在20%以上,分别为22.69%、22.49%、34.14%、28.2%。

四、在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紧固件产品主销海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紧固件等不锈钢产品的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增加;随着制造业和工业品的升级,紧固件行业下游生产商对紧固件等不锈钢产品的材料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而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升级,不锈钢在消费市场的应用潜力将不断被挖掘,在各个应用领域,不锈钢对普通碳钢的替代趋势将会逐步呈现。
在不锈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不锈钢紧固件将迎来更大的消费市场。
腾达科技所处的不锈钢紧固件行业,其上游是不锈钢钢材的生产行业,下游则为紧固件贸易、流动企业以及建筑、电力、交通、石油、通信、机械设备、五金制品等行业内的终端用户。
因此,不锈钢紧固件制造业是上游不锈钢线材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为下游的建筑、电力、机械设备等众多重要行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零部件,能够支撑下游行业的发展,在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紧固件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并大量向北美、西欧等市场出口。国内是全球紧固件的重要生产区域,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存在大量规模较小、装备技术落后的企业。
然而,腾达科技却已经在全球市场中“闯出了一片天”。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目前,腾达科技已经在国内东莞、天津、武汉、成都、戴南五大区域设有物流配送中心,国内外合作贸易商数量超过1,000家,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在出口方面,腾达科技的产品已销售至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被评为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
与此同时,腾达科技已经建立了一支熟悉海外市场、长期稳定的销售团队,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象。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强大的订单快速响应能力和全球供应能力,腾达科技已成功与WURTH GROUP、SCHAFER+PETERS GMBH等全球知名紧固件贸易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按区域分类,近年来腾达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外销。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外销产生的收入分别为7.56亿元、11.58亿元、17.05亿元、7.2亿元;分别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73.97%、77.66%、82.49%、82.93%;其中,外销向欧洲产生的收入分别为5.44亿元、8.62亿元、12.25亿元、5.22亿元,分别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53.24%、57.84%、59.25%、60.18%。
换言之,在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超过70%的主营业务收入由外销产生,且有超过50%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欧洲,具有一定的营销渠道与海外客户资源优势。

五、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募投项目聚焦市场需求与出口便利性
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腾达科技在不锈钢紧固件行业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且业务发展迅速,产品销售形势良好。
随着不锈钢紧固件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腾达科技各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已经上升至较高水平。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螺栓、螺母、螺杆、垫圈4类主要产品合计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82%、92.53%、88.48%、92.37%;合计的产销率分别为100.99%、104.1%、108.39%、94.12%。
换言之,腾达科技的产能或已接近饱和。而在下游需求不断增加的可能下,生产能力的不足或将限制腾达科技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另外,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腾达科技原有的设备或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腾达科技此次上市冲击深交所主板,其募投项目“剑指”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支持公司业绩增长,提高竞争力。
据腾达科技签署于2023年12月28日的招股书,此次上市,在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腾达科技将按轻重缓急顺序,将资金投资于“不锈钢紧固件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紧固件产品线扩展及配套生产线建设项目”、“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腾达科技的“不锈钢紧固件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目的为解决其现有产能瓶颈问题,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满足其提高检测能力及检测水平的需要;“紧固件产品线扩展及配套生产线建设项目”是腾达科技丰富产品线,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重要途径;“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的是扩大产能规模,丰富产品品类,有利于腾达科技提高生产、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其优化地域布局,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较为发达的工业区,对不锈钢紧固件具有较大的需求量。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在华东地区的销售额占内销总销售额的50%左右,是其内销销售额最大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腾达科技此次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选址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而戴南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使腾达科技的产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运输至长三角地区乃至所有华东地区客户群体。
需要指出的是,戴南镇靠近上海港、连云港两大港口,能够为腾达科技产品的出口提供便利。
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拟于戴南镇由腾达科技的全资子公司腾达紧固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购置土地、新建厂房实施,项目在现有技术工艺基础上,购置引进拉丝机、成型机、搓丝机、滚丝机、联合弹垫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引进自动清洗线、自动包装设备、自动化物流仓储系统等自动化辅助生产设备。
该项目实施后,能增加腾达科技不锈钢螺栓、螺杆、垫圈类产品的产能,达产后新增不锈钢螺栓产能25,000吨/年、螺杆产能9,000吨/年、垫圈产能3,000吨/年,能解决腾达科技现有业务的产能瓶颈问题。
另外,在腾达科技的不锈钢紧固件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落成后,一方面,其能够实现不锈钢螺栓、螺母类产品的扩产,达产后新增不锈钢螺栓产能2,434吨/年,新增螺母产能5,575吨/年;另一方面,腾达科技能够实现对现有生产线及厂内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升级改造,并建设在线智能检测系统。
紧固件产品线扩展及配套生产线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不锈钢钻尾螺丝、紧定螺钉、平垫圈及特种紧固件生产线及配套物流系统、立体仓等。该项目建成并投产后,腾达科技能进一步扩展、丰富现有的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线,提高产品配套服务能力,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扩大下游核电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并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作为目前全球不锈钢紧固件行业的生产厂商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向好发展,依靠自身核心技术优势,腾达科技将有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紧固件生产与集成服务商。

收起

赞(4) | 评论 01月19日 09:20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康农种业:玉米种子销量逐年上涨 七大核心技术构建竞争优势《金基研》森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近年来,土壤退化、地缘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供应产生冲击,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国家通过良种补贴、粮食收储等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上...展开
康农种业:玉米种子销量逐年上涨 七大核心技术构建竞争优势

《金基研》森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近年来,土壤退化、地缘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供应产生冲击,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国家通过良种补贴、粮食收储等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上涨,拉动玉米种子需求增长。作为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农种业”)聚焦于杂交玉米种子领域,专注于选育和推广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的杂交玉米种子,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和育种经验。
观其业绩,近年来康农种业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1-9月营收同比上涨30.19%。同时,康农种业立足于传统优势区域,积极拓展在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的市场且初见成效。作为国家玉米种子补短板阵型企业,康农种业因地制宜针对性选育品种,赢得客户青睐,其在售玉米品种逐年增加,玉米种子销量持续上涨。深耕玉米种业十余载,康农种业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掌握七大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康农种业前瞻性布局转基因玉米领域,产品储备充足,且在同行业公司储备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二、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立足优势区域开拓东北及华北地区
受益于玉米种子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近年来康农种业业绩向好。
据招股书,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康农种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1.42亿元、1.98亿元、0.55亿元,2021-2022年及2023年1-9月分别同比增长26.09%、39.50%、30.19%(玉米种子销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康农种业2023年1-9月财务数据经审阅未审计,下同)。
同期,康农种业的净利润金额分别为3,908.35万元、4,115.68万元、4,124.03万元、735.64万元。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1-9月,康农种业净利润同比下降15.66%,主要是由于其积极拓展东华北和黄淮海市场,销售费用规模同比大幅增加。
为加快开拓市场并维护市场份额,康农种业主要采用经销方式进行销售,由经销商面向终端客户,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和贴近终端种植户的优势,与经销商建立成长合作共同体,达到深度合作双赢的结果,不断增强自身市场开发和渗透能力。
截至2023年6月30日,康农种业共有经销商590余家,主要通过与大型省级合作伙伴合作的方式进行销售拓展与推广。
按销售区域分类,康农种业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优势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和华中地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和湖南省)。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康农种业来自于上述传统优势区域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分别为1.07亿元、1.30亿元、1.76亿元、0.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6.80%、92.67%、92.44%、76.41%。
2020-2022年,康农种业在传统优势区域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8%、4.84%、5.97%,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
2021年以来,康农种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选育等多种渠道将业务区域逐步推广到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康农种业非传统优势区域(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玉米种子销售金额分别为106.22万元、358.22万元、747.14万元、900.51万元,2020年度至2022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165.22%。
简言之,近年来康农种业的营业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同时,康农种业立足于传统优势区域,积极拓展在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的市场且初见成效。

三、因地制宜针对性选育品种赢得客户青睐,玉米种子销量逐年上涨
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康农种业自2017起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并于2022年7月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玉米种子补短板阵型企业,是入选该阵型的14家企业之一,具有不俗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市场认可度。
康农种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农系列”、“富农玉系列”等品牌的玉米新品种,以其独特的广适性、抗病性、丰产性和优良品质赢得广大客户的青睐。
不同地区因其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作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差异对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种子销售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培育出适宜于当地种植条件的核心育种材料是品种选育成败的关键。
针对西南地区和湖南湖北地区,康农种业培育出富农玉6号、康农2号、康农玉007和康农玉999等主打品种。
2022年9月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2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在推介的26个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中,康农种业自主选育的玉米品种康农2号、富农玉6号上榜。
除现有主打品种外,康农种业正在积极推广康农888、美谷999、尚谷888、美谷333等新审定的适宜西南山地区和/或南方丘陵区的玉米品种,预计将与现有主打品种形成良好互补,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针对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市场,康农种业已经储备了桦单568、吉农玉198、吉农玉218、康农玉515、康农玉822、豫单898、康农玉8009等高产、抗逆性良好的品种,在产量表现方面均明显优于目前市场主推的郑单958或先玉335。
截至2023年6月末,康农种业共拥有玉米植物新品种权25项(其中亲本品种13项,杂交玉米品种12项)。截至2022年末,已通过审定的自主选育杂交玉米品种77项(其中国审品种17项)。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康农种业在售玉米种子品种分别为37个、47个、65个、57个,在售品种逐年增加。
在因地制宜选育优良玉米品种的同时,康农种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先后在宁夏、甘肃、云南等地培育和开拓了种子生产基地,严格实施田间生产过程管控及检测收储。
目前,康农种业已通过GB/T 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获得了广大终端种植户的认可,产品质量优势突出。2020年至2023H1,康农种业各主要品种玉米种子产品发芽率均基本保持稳定且远高于禾谷种子国标中规定的发芽率不低于85%的质量标准。
依托自身产品竞争力,近年来康农种业的玉米种子销量逐年上涨。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康农种业玉米种子销量分别为754.61万公斤、829.86万公斤、1,030.49万公斤、206.83万公斤。
总的来说,康农种业有针对性地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赢得广大客户的青睐,其玉米种子销量逐年上涨。

四、七大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前瞻性布局转基因玉米领域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康农种业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拥有完整的研发体系,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进行研发投入。
2020-2022年及2023年1-9月,康农种业研发投入分别为676.05万元、775.61万元、815.20万元、590.64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截至2023年6月30日,康农种业研发技术人员23人,占员工总数的20.91%,是其最主要的人员构成部分。康农种业已经建立一支既包含行业经验丰富的生物育种人员又包含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分子育种人员的科研育种团队。
同时,康农种业拥有湖北省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此外,康农种业也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合作,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或与机构合作不断沉淀,康农种业掌握了单倍体诱导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特定性状基因突变定向诱导技术、近等位基因系选择及应用技术、不育化种子生产技术、抗纹枯病材料选择及育种技术七项核心技术,并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技术储备方面,截至2023年6月末,康农种业已获授权的与玉米种子选育相关的发明专利4项,其中其独有的“玉米植株全同胞单交种的制种方法”可以大幅提高种子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杂交种子种植产量。
同时,康农种业已建立实用性较强的种质资源库,为其研发更优质的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截至2023年6月末,康农种业共储备自交系10,000个左右(其中全同胞姊妹自交系20组左右),其中育种科研过程中常用自交系200余个(其中全同胞姊妹系7组),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的自交系168个(其中全同胞姊妹系5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23年1号文件中关于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决策部署,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广包括玉米品种在内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
而康农种业前瞻性布局转基因玉米领域,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领域与大北农、中化先正达、隆平生物、杭州瑞丰等性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了充分的产品储备。
目前,康农种业康农种业骨干自交系已经全部完成双抗(抗虫、耐除草剂)性状的导入,自有核心品种已进行组配并计划参加2023年国家统一试验,其中转基因品种康农20065KK已通过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初审。
可见,康农种业在转基因玉米品种商业化领域产品储备充足,且在同行业公司储备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如果未来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应用有序放开,康农种业将取得先发优势。

五、战略配售获机构及同行认购,募资建设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2024年1月8日,康农种业实施网上发行,发行价格为11.2元/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则发行后市盈率为16.95X(以2022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计算)。
依照康农种业发行公告中所引用的中证指数发布数据,其所属的“农业(A01)”最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为40.97X。从可比公司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秋乐种业、万向德农情况来看,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可比公司的PE-TTM(剔除市负值隆平高科/算术平均)为52.36X。
可见,康农种业发行价格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
此次发行战略配售发行数量为263.20万股,占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本次发行数量的20.00%,占超额配售选择权行驶后本次发行数量的17.39%。
在战略配售中,康农种业受到机构青睐,包括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资管康农种业员工参与北交所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北京大北农科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宜昌城发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晨鸣9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五家机构承诺认购。
此外,北交所上市同行绿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承诺参与认购。康农种业在北交所获得了同行业的战略配售支持,为其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一重保障。
此番上市,康农种业拟募集资金2.79亿元用于年产2.5万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年产2.5万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49亿元,当中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2.29亿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建设种子加工生产线、种子仓库及辅助工程设施。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种子加工生产线,辅以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实现种子流转全程机械化及数据实时采集,有效提升种子加工效率、延长种子存储周期。
同时,该项目将全面提升康农种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围绕高产、稳产及综合抗性好的育种目标,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育种、制种、种子加工流程,增强种子生产能力,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种子,从而更好地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满足战略发展需求。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康农种业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康农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布局;有利于康农种业延伸生产链条,把控产品质量,提升盈利能力;有利于提升康农种业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市场开拓和维护能力;有利于康农种业节省运输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更好地开拓优质种植基地。
未来,康农种业将坚持创新驱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推广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种子,构建一主(玉米种子)两翼(魔芋种苗、中药材种子种苗)现代种业产业链,助力打赢民族种业翻身仗。


收起

赞(3) | 评论 01月18日 10:24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那些在市场不开门时也“不停歇”的基金】
《金基研》 霞路/作者相比股票,基金是一类操作更为简单的理财工具,因此不少投资者将基金作为其踏入投资领域的“入门工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市场上除了常见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外,还有指数基金、ETF、QDII等。不同类型基金的交易规则、交易时间、产生... 展开全文

赞(1) | 评论 01月17日 09:44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上证科创板100指数:聚焦科创板中小盘股 布局科创新锐成长企业】
《金基研》铂隹/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创业板开板以来,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截至2024年1月12日,科创板挂牌公司已达567家,总市值增长至5.65万亿元。上证科创板50指数(以下简称“上证50”)发布后,跟踪科创50的ETF及其联接基金数... 展开全文

赞(1) | 评论 01月16日 09:05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芭薇股份:营收稳步上涨成长性优异 多元赋能助力品牌方打造“爆款”】
《金基研》森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颜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对化妆品需求也逐渐扩大,国内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涨,带动了化妆品代工行业的发展。作为国内领先的化妆品品牌客户服务商,广东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芭薇股份”)为化妆品品牌商提... 展开全文

赞(4) | 评论 01月11日 14:56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量化基金有“数”可依,市场轮动下能否有效“避坑”?】
《金基研》 祁玄/作者 在基金市场中,有一种神秘的投资工具,许多投资者对它“面纱”背后的信息了解比较少,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它就是量化基金。 顾名思义,量化基金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得投资决策的基金。有投资者会认为它“砸盘”的主力,而有的投资者则认为量化基金的... 展开全文

赞(3) | 评论 01月11日 09:14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基金公司发挥专业优势 推动慈善公益发展】
1998年,国内第一批基金公司成立,其后,基金行业开始迅速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走过25年后,截至2023年12月31日,基金行业内取得公募资格的基金管理人共有157家,公募基金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基金管理人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募基金产品已经... 展开全文

赞(3) | 评论 01月09日 11:45 来自网站 举报

金基研 

腾达科技:客户资源优质合作贸易商超千家 募资扩产提升成长空间《金基研》山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不锈钢紧固件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交通、石油、通信、机械设备、五金制品等众多下游产业。随着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深化,广泛的下游市场需求为不锈钢紧固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展开
腾达科技:客户资源优质合作贸易商超千家 募资扩产提升成长空间

《金基研》山海/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不锈钢紧固件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交通、石油、通信、机械设备、五金制品等众多下游产业。随着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深化,广泛的下游市场需求为不锈钢紧固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全球不锈钢紧固件行业主要生产厂商之一,山东腾达紧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科技”)专业从事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是山东省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
2023年11月,腾达科技IPO注册申请获得证监会同意。2024年1月3日,腾达科技完成初步询价,即将登陆深交所主板。业绩方面,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腾达科技的收入增长更快,营收抗风险能力更强,或具有更高的业绩弹性。同时,2023年上半年,腾达科技的毛利率、净利润均高于行业均值,盈利能力突出。凭借齐全的产品种类、良好的产品质量、稳定的供货能力,腾达科技积累了优质的国内外客户资源,在手订单充沛。此番上市,腾达科技拟募资8.49亿元主要用于扩大产能,丰富相对高利润水平的细分品类,进一步提升业绩成长空间。

一、营业收入成长性优于同行,毛利率及净利润高于行业均值
紧固件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应用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机械基础件,在建筑、机械、电力、铁路、公路、交通、通信、家具、家用电器等众多产业被广泛使用,其品种和质量对主机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素有“工业之米”之称。
作为全球不锈钢紧固件行业主要生产厂商之一,腾达科技专业从事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2023年11月,腾达科技IPO注册申请获得证监会同意。2024年1月3日,腾达科技完成初步询价,即将登陆深交所主板。
观其业绩,2020-2022年,腾达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0.82亿元、15.99亿元、21.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08亿元、1.35亿元,均逐年增长,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1-9月,受不可抗力因素导致2023年一季度销量下降、原材料价格下降周期以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腾达科技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小幅下降。2023年1-9月,腾达科技营业收入为13.62亿元,净利润为7,469.68万元,下降比例分别为19.23%、13.35%(审阅未审计,下同)。
据招股书,2020-2022年,腾达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2.20%;2023年1-9月,腾达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44%。
腾达科技同行业可比公司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亿实业”)、开曼东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明控股”)、Tong Herr Resources Berhad(以下简称“东和资源”)2020-2022年的紧固件业务收入CAGR均值为21.02%;2023年1-9月的紧固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39%。
可见,腾达科技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收入增长更快,营收抗风险能力更强,或具有更高的业绩弹性。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看,腾达科技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盈利能力突出。
据招股书,2023年1-6月,腾达科技毛利率为13.95%,净利率为4.92%。同期,腾达科技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晋亿实业、东明控股、东和资源的毛利率均值为9.47%,净利率均值为2.06%。
目前,全球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锈钢紧固件下游建筑装饰、机械设备等产业总体需求增速稳定。随着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深化,广泛的下游市场需求为不锈钢紧固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客户资源优质合作贸易商超千家,外销收入占比逐年上涨
多年来,腾达科技长期致力于不锈钢紧固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群体,并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不俗的行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在中国不锈钢紧固件出口市场,腾达科技被评为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
腾达科技建立了一支熟悉海外市场、长期稳定的销售团队,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象,其在国内东莞、天津、武汉、成都、戴南五大区域设有物流配送中心,国内外合作贸易商数量超过1,000家,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贸易商是腾达科技的主要客户类型,腾达科技依托强大的订单快速响应能力和全球供应能力,成功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出口市场,腾达科技产品销售至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
腾达科技外销的主要客户为WURTH GROUP、SCHAFER+PETERS GMBH、LEDERER GMBH、BUFAB GROUP、F.Reyher Nchfg.GmbH&Co.KG、KING S.P.A、KOBORI CO.,LTD.等大型工业品超市和紧固件贸易商,其中第一大客户WURTH GROUP是全球紧固业务市场的者,被誉为工业超市。
在内销市场,腾达科技内销客户主要为快渔科技、腾畅五金、亿耐五金、上海滕标不锈钢紧固件有限公司等紧固件贸易商。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主营业务收入以外销为主,外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97%、77.66%、82.49%、82.93%,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2022年,腾达科技外销收入不断增加,增长率分别为53.10%、47.29%,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腾达科技持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其ERP系统中的客户管理模块,实现了从市场信息收集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全程管控,包括市场信息收集与商机转化管理、报价管理、销售订单下达管理、客户活动与拜访管理、客户跟踪与回访管理、客户订货周期管理、客户购买行为分析管理等。
凭借丰富的客户订单信息数据库,腾达科技能够根据客户订单周期历史数据,购买行为的变化分析发现客户需求,从而及时进行客户回访实现精准营销。ERP系统能够根据客户对不同产品规格的需求设置独立编码,保证订单从销售部门到生产部门的精准传达。
简言之,腾达科技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其国内外合作贸易商超千家,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近年来,腾达科技外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逐年上涨,海外市场持续开拓。同时,腾达科技的客户管理模块,实现了从市场信息收集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全程管控,助力实现精准营销。

三、产品规格逾万种规模优势突出,高附加值非标准件收入及占比稳升
质量优质、品类丰富的产品是腾达科技维护老客户、开拓新客户的重要工具。腾达科技主要产品为螺栓、螺母、螺杆、垫圈等紧固件产品,其中不锈钢紧固件是其主要产品类型,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均超99%。
需要说明是,腾达科技产品主要出口至欧洲发达国家,当地客户在选择供应商前,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产品质量标准有着严格要求。
质量方面,腾达科技建立了符合“GB/T19001-2016/ISO9001:2015”认证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腾达品牌被山东省质量评价协会评定为山东省优质品牌,腾达科技产品满足汽车、核电、石油化工等特殊市场质量要求。
在汽车领域,腾达科技引入“IATF16949:2016”,并取得认证通过;在核电领域,腾达科技成功取得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核电设备用紧固件合格供应商认证;在石油化工领域,腾达科技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百佳供应商;在机械设备领域,腾达科技产品通过欧盟承压设备(AD2000)认证。
同时,腾达科技拥有MTS拉力试验机、WILSON硬度测试仪、光谱分析仪等先进质量检测设备,并通过“可追溯性的生产过程设计系统”对产品进行批次管理,独立包装、贴签,每道工序均可通过特定编号追溯到相关环节,有效降低产品品质风险,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产品品种方面,腾达科技产品结构完善,品种齐全,产品规格覆盖国标GB、德标DIN、日标JIS、美标ASTM等标准,直径M02至M95,长度10至4000毫米的各规格紧固件产品等一万余种,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非标或异型产品,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品种、一站式的采购需求。
其中,腾达科技的“耐高温法兰螺母”、“发动机高压油轨专用螺帽(K型螺帽)”等产品获得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颁发的多项荣誉奖励。
此外,腾达科技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厂商之一,规模优势明显。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不锈钢紧固件产量分别为5.15万吨、6.68万吨、6.97万吨、3.78万吨,销量分别为5.25万吨、7.08万吨、7.71万吨、3.55万吨。据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2023年1月出具的证明,2020年至2022年腾达科技生产销售的不锈钢紧固件系列产品,其生产加工与销售量均位居同行业前三位。
根据是否制定了标准,腾达科技产品类型可分为标准紧固件和非标准紧固件,其中标准紧固件是其主要产品类型。近年来,随着腾达科技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其高附加值的非标准件的生产销售不断增加,非标准件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腾达科技非标准件收入分别为0.77亿元、1.29亿元、2.69亿元、1.5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56%、8.64%、13.00%、17.88%。
总的来说,腾达科技产品质量优异,种类齐全,规模优势突出。同时,腾达科技高附加值的非标准件销售收入及占比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四、工艺及设备先进供货能力稳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
先进的工艺与设备是生产高品质紧固件产品的保证。多年来,腾达科技专注于紧固件产品、工艺及制造体系的创新,设有山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高性能不锈钢紧固件工程实验室,是行业内少数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的企业之一。
工艺方面,腾达科技的制造工艺完善,覆盖整套紧固件生产流程,在紧固件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腾达科技共拥有自主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腾达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及行业影响力参与了四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设备方面,截至2023年6月30日,腾达科技拥有287台(套)国产及进口多工位螺栓、螺母成型设备,以及自动包装机、自动上下料系统、自动清洗线、智能化立体仓等,从而能够有效保证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机械强度和精度,确保在大批量生产规模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由此,腾达科技形成了稳定的高品质产品供应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产品的生产具有品种规格多、批量大、交货周期短的特点,在大规模生产时,需要对采购、生产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妥当,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生产。
多年来,腾达科技紧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紧固件生产与集成服务商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水平,其智能制造优势具体体现三大方面。
首先,腾达科技在投料、成型、包装、入库等生产流程环节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品质。
其次,腾达科技通过电子标签和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实现对主要产品的物料各个环节的全程追溯,以及生产车间生产报工与质量检测情况的实时监控、快速分析,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的稳定性,为产品工艺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基础。
最后,腾达科技还采用MES、ERP、B2B定制平台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不锈钢紧固件智能制造互联平台,实现对上万余种规格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监控和高效有序管理。
依靠智能制造体系,腾达科技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山东省级数字化车间”“枣庄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23年,腾达科技被工信部遴选为“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五、严于律己重视经营合规性,在手订单充沛募资扩产增类提升成长空间
当今社会,企业合规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仅依靠技术、产品和管理,企业将很难取得成功。
自设立以来,腾达科技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财务会计方面,腾达科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最近三年一期财务会计报告已由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内部控制方面,腾达科技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能够合理保证其运行效率、合法合规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已由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此番上市,腾达科技拟募集资金8.49亿元,分别投资于不锈钢紧固件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紧固件产品线扩展及配套生产线建设项目、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腾达科技在不锈钢紧固件行业内已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业务发展迅速,产品销售形势良好,在手订单充沛。2020年至2023年6月末,腾达科技螺栓、螺母、螺杆及垫圈四类主要产品的合计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82%、92.53%、88.48%、92.37%,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生产能力的不足限制了其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不锈钢紧固件扩产及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11亿元,进一步扩大腾达科技不锈钢螺栓、螺母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长尾、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盈利水平。
“紧固件产品线扩展及配套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37亿元,是腾达科技丰富产品线,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不锈钢紧固件下游产业的发展成熟,腾达科技的多家客户都提出了对钻尾螺丝、紧定螺钉、平垫圈、特种紧固件等产品的需要。该募投项目新建上述产品生产线,进行规模化扩产,有利于腾达科技丰富产品结构,提升配套服务能力。
“不锈钢紧固件生产及智能仓储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51亿元,拟进一步扩大腾达科技螺栓、螺杆、垫圈的生产能力。该项目新增螺栓产能以马车螺栓为主,市场前景良好,毛利率水平较高。同时,该项目新增的大规格弹垫产品可以配合腾达科技的螺栓、螺杆产品销售,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客户能力。
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提升腾达科技主要产品产能、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未来,腾达科技将以国内外紧固件产业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契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产销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通过丰富和完善产品线布局,不断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紧固件生产与集成服务商。

收起

赞(1) | 评论 01月08日 10:09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