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任泽平: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下)

老夫子   / 2022-03-04 08:11 发布

  四、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一)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通过现有创业理论梳理可发现,创业精神、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在创业发展中具有关键地位,而创业环境对创业精神塑造、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提供具有重要影响。创业一般视为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为获利或成长而创建新型经济组织的过程。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并在后期把企业家概念从个人扩展到组织乃至国家。在熊彼特的影响下,早期创业研究一般集中在创业者特征方面,后逐渐扩展至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等。曾任美国国家创业委员会特别顾问的JeffryA.Timmons的创业过程模型认为,商机、团队和资源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商机是创业过程的核心动力,创始人或工作团队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资源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因此创业过程是商机、创业者和资源三个要素匹配和平衡的结果。


  基于现有创业理论,参考国内外相关创新创业测度研究,结合中国青年创业实际,我们从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结果三个角度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共涉及17个具体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的测度研究较多,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创业发展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或缺乏对创业的单独衡量,或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或不能反映中国不同城市创业发展的差异。鉴于以上情况,基于目的性、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从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结果三个方面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以形成可持续跟踪的创业测度体系。其中,创业环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结果是创业发展的成果,由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的行为共同决定。

  1)创业环境由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2个二级指标构成,涵盖了政策、中介服务、金融、人才等各类环境要素。其中,政策环境由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和地区教育公开支出占比构成,分别反映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市场环境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GDP、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指标构成,分别代表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消费能力、专业服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撑、金融发展水平、人才基础。

  2)企业家精神由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2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反映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中创新精神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每万人R&D人员数、每万人商标注册数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构成;创业精神由每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构成。

  3)创业结果由创业活力和创业质量2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反映创业的质量和活力。其中,创业质量由每万人独角兽企业数、每百万人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构成,分别代表作为创新创业标杆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科创企业的质量;创业活力由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每万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案例数构成,分别代表从研发到产业化、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化效率、创新案例的数量。

  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及创业结果来自公开数据。对于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20年数据的情况,我们根据2015-2019年数据趋势外推。在数据处理上,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在权重处理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设置各级指标权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些权重设置: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设定的权重为12.5%,因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代替企业完成专业化的市场调查、品牌设计等工作,为企业提供了专注研发制造的基础,劳动力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指标用于衡量城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的发展水平,反映企业是否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创新研发这一核心任务,是创业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设定权重是15%,由于初创企业成立之初难获得融资市场的支持,银行信贷是企业创立时融资的主渠道,因此存贷款余额是衡量创业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中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此外,资金的筹措决定着创业企业能否成立并初步发展,所以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在衡量某一城市的创新创业发展时起到很大的作用。3)每万人R&D人员数(7.5%)作为衡量创新精神的指标,该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该城市及其创业企业的技术投入越高,则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越大,即越具备创新精神。4)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这一指标设定权重为17.5%,因为它能很好地衡量地区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即衡量科技创新及其技术成果创造财富价值的情况,是衡量“创业结果”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以2015为基期,2015-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由100升至167.5,其中,创业环境指数由100升至146.2,企业家精神指数由100升至146.0,创业结果指数由100升至279.7。以2015年数据作为基准100,2016-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09.9、121.5、136.9、153.6、167.5,呈上升趋势。其中,创业环境指数分别为108.4、118.1、128.3、139.6、146.2,企业家精神指数分别为111.9、123.6、135.4、145.3、146,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指数稳步提升,主要源于政府支持政策、教育科技投入、居民收入稳步上升和市场环境的优化;创业结果指数分别为115.2、134.6、176.5、222.2、279.7,2020年创业结果指数较2019年大幅上升,主要源于2020年创业板和技术市场的良好表现。2020年4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后首批企业挂牌上市,有助于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助力作用,极大的利好创新、创业公司的发展。这使得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新经济企业得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融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并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中小型新经济企业的存活率。市场化的筛选也督促企业积极创新提高竞争力,有助于提高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五、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一)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城市层面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与全国一致,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2个三级指标进行了调整。1)部分地区未公布总体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数据缺失,无法根据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算,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2)每百万人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换为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因为科创板于2019年开市,该指标更能衡量当地科创企业的质量。其余指标不变。

  (二)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我们选取199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各城市的创业发展指数对城市进行排名,评选出50座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我们从全国337座地级市中选取出199座城市,被剔除的城市均缺失5个以上指标数据,其中大多缺失新注册企业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76、62、46、15座城市进入考察范围。

  从整体看,北京、上海、广州在2020年创业友好型城市中名列三甲,一线城市、发达省会城市及东部发达地级市的创业发展指数排名明显居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西安、珠海、南京、厦门、成都位列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前十名;其中,一线城市全部入围,其余城市多数为东部发达城市。前十名城市中,上海、杭州、南京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13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6个。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30、6、9、5个,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外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排名前10的城市中,深圳在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每万人商标注册量、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等7个指标中均位列前5;成都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第8、每万人独角兽企业数排名第10,这两项表现突出,跻身前10。排名前30的城市中,贵阳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排名第6、每万人大学生数排名全国第9,这两项表现突出,跻身第12位;太原每万人大学生数排名全国第1、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排名第4,凭借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雄厚的人才实力,排名居中部城市之首;兰州得益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跻身第14位;哈尔滨成为东北部地区排名最高的城市,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指标的排名为全国第2;海口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数和每万人新注册企业数指标排名均在前20,因此跻身第21位。

  从创业环境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排名靠前。创业环境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广州、北京、哈尔滨、上海、贵阳、兰州、太原、西宁、杭州、南京。创业环境排名前50位的城市集中分布于各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着力于科技创新、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和全面开放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经济赋能新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融合;积极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构筑支撑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起到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前50位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分布最多,达11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4个,京津冀城市群3个。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分别为26、6、11、7个,除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基本分布于东部地区。具体来看,广州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架构,建立起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广州创业环境突出,据广州统计局数据,2020年广州财政科技支出和地区教育公开支出占比分别高达8.5%、18.3%,政策环境突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52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达10.31%,远超其他东部城市,市场环境优势明显。深圳地区教育公开支出占比位列100名后,是导致其未能进入前10的重要原因;郑州每万人大学生数高居全国第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等多项指标均进入全国前30,是中部地区创业市场环境支持力度最大的城市;哈尔滨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指标高达8.91%,仅次于广州,这是其排名第三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家精神看,厦门、杭州、北京位列前三位,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样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企业家精神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厦门、杭州、北京、深圳、宁波、珠海、西安、东莞、中山、上海,除位于中部城市群的西安外均属于东部发达城市。企业家精神排名前50位的城市集中分布于各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分布最多达13个,珠三角城市群6个,京津冀城市群3个。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分别为30、4、10、6个,除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基本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厦门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同时重视拓宽人才政策,打造创业城市。早在1984年,厦门就在全国率先设立“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公司”,诞生了全国首个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市场。借助经济特区的政策红利和本土优秀的地理环境,逐步发展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旅游和创新创业城市。厦门企业家精神突出,每万人R&D从业人员达到164人,居全国第三位;每万人注册商标数量达到146个,居全国第四位;每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人员就业数量为5900人/万人,居全国第二名;每万人新增市场企业数为658家,居全国第五。企业家精神指标内的各项统计项,厦门均居于前列。西安在企业家精神上表现同样亮眼,为企业家精神前十城市中唯一西部城市,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每万人新增市场企业数为865家,仅次于杭州位于全国第二。

  从创业结果看,创业活动活跃地区集中在核心城市内,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中部城市异军突起。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渭南、广州、杭州、苏州、武汉位列创业活动指数榜单前10名。排名靠前的城市基本上由一二线大城市及发达都市的三线城市构成,这表明创业活动活跃的地区高度集中在核心大城市及发达都市。结合CB Insights、Pitch Book、桔子IT等数据和榜单梳理,以包括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广义独角兽数量计算,2020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独角兽数量分别为28、17、7、5家,合计57家,全国占比81%;从估值看,四城独角兽企业估值分别为1850、217、214、193亿美元,合计2474亿美元,全国占比达93%。这表明上述4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高增长创业企业的摇篮。尽管其他城市重视培育初创企业,出台税收减免、平台资源嫁接、人才和业务对接等政策,但在融资、人才等方面依然劣势明显,4城以外城市拥有新生独角兽企业的包括东莞、成都、重庆、合肥、广州、青岛、武汉、贵阳、无锡、南京、天津,除成都有两家外,数量均为1家。据投中数据,从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案例数来看,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别有867、658、414、254例,占全国比例分别为22.9%、17.4%、10.9%、6.7%,合计占全国近2/3。同时,本年度创新创业结果受疫情影响较大,对比2019年,投资案例数由4330起下降至3774起,北上深杭分别下降341、153、35、99起,每万人新增科创版上市企业数量和新增独角兽企业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六、启示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保就业压力突出,为进一步支持青年创业发展进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我们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协同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政策。发达国家大多设有专业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统筹实施,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英国的科学创业中心、日本的创业研究中心等。相较而言,我国的创业组织体系仍不完善,协同机制有待提高,国务院多次强调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创业政策落地与协同机制构建需要发挥专业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带动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启示: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执行各相关单位职能的梳理和重构,建立一站式创业政策服务平台,提供手续办理、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强协调机构或小组的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具有相关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担任机构成员,组建专家资源库,邀请有创业教育经验的高校教职工及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组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协调能力;三是将创业教育前移,将“创业理念、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植入中小学学段教育,构建大中小相互衔接的创业教育体系。

  第二,拓宽初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渠道,解决初创企业招工难问题。问卷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于“当地获得人才资源的条件很便利”中“非常符合+符合”评价的占比仅51.5%,满意度较低,招工难问题在初创企业中普遍存在。从企业层面看,初创企业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且部分高新科技类企业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导致招工数量、质量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从高校层面看,学校和毕业生面临就业信息差,难以实现人尽其才、专业对口,人才培养效率受损。启示:一是拓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渠道,建立健全校企对话机制,鼓励校企协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缩小就业摩擦,提升人才岗位匹配效率;二是鼓励企业向学校进行资金和技术渗透,设立实验室、研究所,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灵活变通人才输送模式,运用高校科研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优化农村创业制度环境,重点扶持农民返乡创新创业。问卷结果显示,农民创业群体占比达6.9%,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创业至关重要,特别提倡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农民进城创业,有利于激发农民创业精神,充分释放农村创新创业潜力。建议:一是在政策上坚持普惠性与扶持性相结合,坚持盘活现有的农民创业企业与增加农民创业企业二者并举方法,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举措,实行城乡一体联动;二是政府健全基础设施,各级政府、高校都应加强服务平台设施建设,通过农民创业培训、成立农民创新创业中介机构,引导农民进行创新创业;三是通过免税、免房租或补贴房租的形式,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

  第四,加大政府资金投资创业企业力度,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问卷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于“当地创业者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中“非常符合+符合”评价的占比仅51.1%,满意度较低,所以需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创新资本生成能力,需要加强资本招商,深入剖析企业资质及行业现状,打通资企双方交流渠道,建立健全“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我们建议:一是加强企业信息深入剖析,委托国内外顶尖专家和专业机构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技术、供应链情况进行全方面研判;二是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动向,对创业公司所处赛道展开深度评估;三是鼓励政府与企业积极开展对话协商,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加强政府资金对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如2020年2月蔚来汽车与合肥签署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

  第五,重点解决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加大短期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短期融资渠道通畅。2020年的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中小企业带来短期巨大冲击,尽管经济快速恢复,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略好于2020年,但恢复情况不稳定,所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流动性问题、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对减轻中小企业的生存负担至关重要。启示:一是政府加大对短期融资困难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对于受短期外部冲击而暂时失去收入的中小企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优先处理其短期贷款需求,精简审批手续;二是优化对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担保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对拥有相关资质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三是对于无抵押资产行业的中小企业,建议金融机构参考其公司估价发放信用贷款,灵活企业短期融资渠道。

  第六,完善创业培训体系,规范青年创业培训内容,建设专业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青年创就业理念,引导青年走出家门,投入实践。政府作为青年创业的指导者,对于引领全社会形成积极就业风气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大连依托创业导师资源,针对各类创业人员创业现状和实际需求,打造自身“创培”品牌。启示:一是地方政府部门组织优秀创业者、创业专家等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创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培训,并给予相应的创业培训补贴。同时,建议政府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创业导师分类与奖励,提高创业导师的指导积极性,真正发挥导师的实际作用,以“一对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难;三是定期评估当地青年的就业积极性,及时根据反馈做出相应调整;四是加强高校开展校内创业培训体系建设,与政府、校外创培机构等形成良好合作机制,共同确保校内创业教育培训质量。

  第七,精简创业企业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问卷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于“申请的政府创业支持总是能很顺利地通过”中“非常符合+符合”评价的占比仅54.2%,满意度较低,所以需深入推进以“放、管、服”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有效降低创业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个人创业意愿,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启示:一是各级政府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建立“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目标,降低创业者的时间和信息成本;二是实行政务公开,推进审批流程、办结时限和收费标准的规范化、透明化改革,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降低创业审批门槛,激发普通民众的创业热情;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减税降费等降低企业负担,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真正服务,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第八,提高针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比例,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和硬科技风投,营造最优硬科技创新生态。中国的PE/VC投资规模高于美国,但种子期、初创期投资比例较低,且风投对投资周期长、攻关难度大的硬科技创业企业缺乏足够耐心,所以需政府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增加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比例,并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和硬科技风投。启示:一是加大政府对硬科技创新型企业天使轮融资的支持力度,并提供合理的税收政策优惠,激励硬科技企业研发;二是搭建天使投资行业的信息网络,引导行业规模、规范良性发展,加强天使投资者与硬科技创新企业的对接交流,提高撮合效率;三是政府牵头设立针对硬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基金等,以风险共担的方式吸引天使投资人共同投资;四是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法律法规改革,进一步建设投资硬科技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为天使投资行业与硬科技创新企业创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